——双创园基地建设系列之企业、研究院孵化(十六)
20天后,秋参即将进入捕捞季,如今正值生长关键期,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场的无人船再次潜到海底观测海参长势,企业项目经理刘素玲看着无人船传回的实时水下画面说:“这一个个海参圆滚滚、胖乎乎的,长势真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季。”
这艘无人船是由园区天帆智能公司研发的国内第一艘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它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包括主船体、通讯系统、供电系统、水下机器人、控制软件等部分。用手持智能遥控器进行操作,可在2级海况下正常工作,支持多路径点自主巡航。最具特色的是,无人船搭载的水下机器人,可在三四分钟内到达海底100米,它穿着明丽的黄色“外衣”,河豚般圆润身材,却能量非凡,能以每秒2米的速度在深海“飞翔”,还能以4K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分析的“眼睛”,自动识别图像,做出判断,将海参等海洋生物水下的密度、养殖情况图像实时传到电脑或手机上。
谈及成绩,“得益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给予我们贴心的服务保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技术总监黄海滨说。
2019年1月,园区孵化成立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致力于提供智能无人船整套装备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当时,国内无人船研发还属新兴行业,创业初期的黄海滨并不知道,这个一片蓝海的新兴行业,有多少风浪在前方等待着他。
相比于其他移动机器人,无人船的任务环境复杂恶劣,能见度低,对设备和控制系统要求较高,同时还要考虑机器人位置、能耗、自身姿态和运动约束等,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
面临困难-解决困难-出现新困难。这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黄海滨创业的每一天。他和研发团队、技术骨干们吃住在公司,经历了成百上千次失败后,终于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实现最优航迹计算,掌握了自主航行技术,对于12米的双体船控制精度能够做到2米以内,实现了两公里以内90%的船舶识别,三四公里以内80%的船舶识别。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产业孵化集聚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中,经专家组全面审核,认为子项目天帆公司的“具有完全自主航行能力的智能水面无人观测艇产业化”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黄海滨闷头攻克关键技术时,创新创业园“包揽”了企业提出的报税、招工、开拓市场等各种待解决问题,一一给出详细的指引和参考,帮助企业厘清相关手续,“难点”“堵点”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我们公司30多人中,只有一名行政人员,有什么问题,只管对接双创园就能很好的解决。”黄海滨说。
如今,在黄海滨带领下,团队正在向着水利水电、海上风电等领域挺进,这既契合威海产业实际,也是一个更大蓝海市场。“未来的挑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丰富自己的产品系列,让无人船可以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