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逯禹涵 报道
海带、牡蛎养殖也可以像收小麦一样,实现机械化收割;机器人能代替潜水员下海捕捞海参;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可以给海参苗种投饵、倒池……伴随海洋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威海市传统海洋渔业的发展踏上了创新之路。其中,科技创新显示出强效的“催化剂”作用,助力威海市海洋产业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企业创新驱动 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威海荣成作为“中国海带之都”,海带养殖区面积达十几万亩。每年到了海带收割的季节,养殖工人们要抓紧在晴好的天气里,将新鲜的海带拖到晾晒场上进行晾晒,往往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将海带彻底晒干。而在荣成惠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型经济海藻低温真空连续智能烘干车间,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将烘干海带的温度精准地控制到60至90℃之间,在真空状态下,烘干整条大型海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据荣成惠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龙介绍,传统晾晒的海带无论是颜色还是卫生程度,都不够优质,而低温真空系统烘干的海带色泽更好,成分也没有损失。“而且我们能为荣成解决2万亩晾干晒场的问题,还能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原先他们晾晒一吨干海带大概需要30-40人,现在通过科技赋能,只要3-5个人就能做好这件事。”据悉,该系统的运用,解决了目前海带盐渍和晾晒工艺环境污染、破坏土地、品质较差、生产低效、人员密集等诸多问题。
政府全力赋能 汇聚多方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海洋渔业与海洋食品产业是威海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渔业与海洋食品产业实现产值638.68亿元,同比增长11.8%;连续30年全市海产品产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用工荒”、海产品出口产值总体复苏低于预期等堵点。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倪国良介绍,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是威海市的传统产业和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部分企业的用工成本能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近年来,随着现有务工人员年龄增长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减少,大部分年轻务工人员又不愿意从事该行业,许多捕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了很大的用工缺口,因此造成了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
为解决痛点难点,威海市着力在开展渔业机械化,抓好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用机器换人,减少用工量等方面开展工作。
如为解决潜水员下水捕捞海参的安全问题,在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的努力下,寻找到浦鲸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与威海市海参养殖企业展开对接合作。
据悉,威海浦鲸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多功能的海珍品捕捞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为主的的高科技企业。经过4代产品的研发迭代,新一代的海珍品捕捞机器人可以在5-50米的水深范围内作业,深水区的作业效率远高于“潜水员”。
该公司总经理丛祝伟表示,相比人工作业,水下机器人可以连续作业,工作效率是人工的5-6倍,捕捞成本为人工的50%,能够大幅度提高海珍品捕捞效率,降低人工作业风险,降低海参捕捞成本,提高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政府牵线搭桥,企业、产业获益的实际案例还有许多。荣成市荣金牡蛎养殖合作社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的“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直接将生产效率提高10倍,节省人工90%。威海人合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工程学院联合开展“浅吃水子母船海带收割转运平台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计划攻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预计能将海带收割生产效率提升10倍。好当家集团开展的“全国首台(套)刺参苗种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项目”,可减少2/3劳动力,实现饵料精准投放,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可控、可视、可测”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山东金瓢食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山大、省机械设计院开展的“海洋养殖场扇贝肉壳分离智能高效加工生产线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一条组合生产线可代替传统人工作业的8000人。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的“双螺旋海带打结自动化生产关键设备研发项目”,一套设备可以顶替6名熟练打结工人,寻山集团等海带生产企业对海带打结机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目前,威海市共梳理关键共性技术20多项,有8个渔业机械化项目已完成研发或投入使用,加快推动了“机器换人”步伐。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已经走访了70多家关键企业,组织高校院所开展科企对接和巡回指导,帮助50多家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需求。同时帮助争取了省“雁阵形”集群专项激励资金,奖励支持了好当家集团、乳山华信食品和威海人合机电3家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通过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倪国良告诉记者,在现有“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将探索采取“国企或社会资本投资、政产学研联动、专利技术产业化收益回报”的联合攻关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各类平台开展项目推介对接,构建企业主导、多方联动、广泛覆盖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